無論是什麼,都該讓子女自己選擇並解決其中的問題,才能讓子女自己負起責任。此時,父母只要做好建言者、協助者的角色就好。
父母做得越多,孩子變得越脆弱
幾天前,我們班上的學生H跑來找我。原來是放假期間有些關於地球科學的調查內容,他希望我能針對該科目為其能力詳細備註。由於這項作業的原則是必須在上課時間記錄觀察內容,所以我在解釋清楚後,便將H送了回家。不久後,我接到了來自H媽媽的投訴電話。
在那之後,H依然去拜訪了各科老師,並且拿出列印好的資料做了一樣的要求。每次被拒絕後,H媽媽就會打投訴電話給身為導師的我。為了學習歷程檔案焦急的人,不是學生本人,而是學生的媽媽。
積極的父母,往往都會換來子女的消極。在我見過的無數父母中,幾乎都無法等待子女親自解決問題,結果總是先子女一步把問題解決。當然了,有些時候確實需要父母出面解決。舉例來說,當他人因自己子女的行為而受害時,父母自然得採取些對應措施。
子女邊解決問題,邊成長的過程,往往是最有意義的。其實,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衝突與問題。而解決這一切所需要的能力,通通都在人的身上,僅是從未被開發過罷了。當父母一而再地提示解決方案,子女就會成為從來不明白自己也是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大人。不僅無法開發自己獨有的解決問題能力,更嚴重的是,往後只要一遇到問題,就只會依賴父母。在父母獨攬子女問題的瞬間,同時也背負了無盡的壓力與責任。
我曾經在與自己相當尊敬的校長對話過程中,得到很大的體悟。他發自真心向教養孩子的我提出建議:「老師,請讓孩子去做他們想做的事,千萬不要強迫他們。」
我問了問原因。校長表示自己很喜歡「教師」這份職業,於是他把自己的大兒子送進運動教育系。可是,連續幾年的教甄落榜,引爆了兒子對他的怨恨。站在父母的立場,這該是多麼心痛的事?父母愛子女的心,是無法言喻的。足以讓父母願意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的存在,正是子女。然而,由父母為子女選擇前途的瞬間,只要稍有差錯,子女就會開始埋怨父母。無論是什麼,都該讓子女自己選擇並解決其中的問題,才能讓子女自己負起責任。此時的父母,只要做好建言者、協助者的角色就好。
我是兩個兒子的媽媽。教養過兒子的媽媽們,只要一聽到「兩個兒子」,便會不自覺先嘆一口氣,心有戚戚焉地。
從大兒子上小學的那一刻起,我度過了不少心急如焚的日子。小二時,同班同學I在學期初舉辦了生日派對,並且邀請了除了大兒子外的大部分男同學。當時覺得自己被排擠的兒子,心情該有多難過?
後來,同學I因為誤會,而開始散布錯誤的謠言。這些假謠言,讓大兒子變成了「說謊精」。孩子們玩在一起時,當然難免會出現些誤會,但若繼續放著不管的話,事情似乎只會越演越烈。於是,我打了電話給同學I的媽媽,邀請她與兒子和我們母子見個面。對談中,同學I才明白自己誤會了。雖然最後解開誤會了,關係卻沒有復原。要不就是團體踢足球時獨留大兒子一人,要不就是去操場玩時也不讓他一起加入。
就算去上班,我整個腦袋仍不斷想著大兒子。儘管這根本不是我出面就有辦法解決的事,經過一陣苦思,我選擇扮演協助者的角色。一心想著「好,相信大兒子吧!他自己一定有能力解決問題」的我,終於下定決心。
下班後,我滿臉笑容地去接兒子放學。兒子一見到我,淚水立刻盈眶。雖然整顆心撕裂似地痛著,我依然盡力保持穩定的心情與他對話:
「今天過得怎麼樣?」
「太難過了……只要我一靠近,他們就避開。明明不是我做的,他們偏偏跟老師說是我做的。」
聽完這些話,我的身心都難受至極。
在那之後,孩子每天都會向我傾吐各種傷心的故事。從事輔導工作的我,當時沒有把他想作自己的兒子,而是一位顧客。每次聽完故事後,會再用一小時提問與孩子進行對談。
不知不覺間,過了一年。看著孩子漸漸找出方法面對的模樣,實在非常欽佩。當同學I與其朋友們不讓他加入時,他會自己去找其他朋友玩;當遭受不當待遇時,他會告訴老師。儘管有時會因老師沒有完全聽進自己的話而有些傷心,但至少他表達了自己的想法。哭泣的時間,一天天減少了。
小三時,孩子忽然一下子長大了。開始擔任班上體育股長的他,變得享受學校生活。最重要的是,導師經常稱讚孩子的領導能力與認真。對大兒子來說,小二是一段逆境。可是,為了解決問題,他選擇直接面對。儘管受過不少傷,卻也換回等值的強大。
假如身為媽媽的我持續出面,結果會變得怎麼樣呢?想必往後遇到任何小事,兒子都會請求我的幫助,無法再靠自己思考究竟該怎麼做。一年,是很長的時間。撐過那段時間的經驗,讓我和兒子一起成長了。現在兒子和小二時老是吵架的同學們也相處得很好。雖然痛苦的時間很難熬,卻也因此成長了不少。
由於無法眼睜睜看著年幼子女難過而置之不理,不少父母都會選擇百分百順從子女想要的東西。養成「要什麼有什麼」習慣的子女,最後變得能隨心所欲地控制父母。當父母認為不能繼續下去,而說出「不行」時,他們便開始耍賴、發脾氣。結果,父母再次屈服。
還有些父母認為「絕對不能打壓子女的氣焰」。他們希望的是,子女可以長成有自己個性、理直氣壯的人。大方表達自己的想法,活得坦然自在固然很重要,但過度保護只會讓子女停留在孩子的狀態。父母應該幫助子女從小開始面對現實,從中學習調整自己的需求,以及與他人妥協的方法,讓他們明白這個世界並不是事事都能盡如所願。
摘自 尹珠善《我的孩子,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:改變父母的視線高度,建立正向親子關係,啟動青春期孩子無限潛能》/ 大好書屋
圖: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:陳宣雯
文章出處/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://futureparenting.cwgv.com.tw/family/content/index/28489